很多妈妈有这样的体验,追奶一开始简单,后面就变难了,感觉好像分两个阶段。
刚开始无论是增加喂奶次数,还是喝汤,做两天就感觉奶量确实上来了,奶粉也减下来一些,宝宝一切表现正常,大小便都还不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风变了。比如喝汤忽然不好使了,换汤也不好使,换吸奶器追奶,好像也不行,或者好使一天两天又不好使了。甚至宝宝也不像以前那么乖了,吃奶和睡觉乱起来,奶粉量没法继续减,甚至还会加回来。好像追奶初期是个Easy模式,后面进入hard模式。
两个模式的分界线,就是一直没被发现的【奶少的真正原因】开始阻碍奶量继续提升了。追奶过程在这里开始偏离成功的方向,滑向Hard模式的岔路。
举个例子来说明,奶少的真正原因如果没被发现,会怎样制造这样一个Easy转Hard的分界线。
我们店里很多这样的客户来的时候说,“老师,我刚开始每顿减掉30毫升奶粉很容易,后来死活减不下去了”。
妈妈说,“以前我每天加三顿奶粉,开始追奶之后,这三顿奶粉我还保留着,但是每次喂奶粉之前我都先喂母乳,喂到宝宝实在不吃了我再喂奶粉。我能感觉到宝宝吃我的奶的时候是有吞咽的,吃完再喂奶粉ta会少吃30。但是从每顿120减到90之后,继续减就难了。每次吃完母乳肯定还是要吃掉五六十到八九十毫升奶粉的”。
我问妈妈既然宝宝吃母乳已经吃到“实在不吃了”,那么有没有试过后面这个奶粉就不喂了。
妈妈说:“试过,但是宝宝就睡不好了”。睡不好的具体表现是:吃完母乳虽然也闭眼睡,但是睡不实,感觉没法进入安稳的睡眠,一会儿一会儿的醒过来,总得哄,睡得也短,甚至放不下。但如果吃完母乳之后,妈妈主动把奶粉给喂进去,宝宝吃完就能睡好,可以睡得比较深,或者醒来也容易接觉。
所以,妈妈的体会是,自己的母乳量确实提升了,能顶替掉每顿30毫升奶粉了,但是没有继续提升,所以继续减奶粉的时候,宝宝就出现了吃不饱睡不实的表现。
母乳量确实提升了,能顶替掉30毫升奶粉了——这部分是对的。以前喂这三顿奶粉的时候完全不喂母乳,等于妈妈每天少了三次哺乳机会,那么泌乳当然要少一些,因为乳房“不知道”这三顿的存在,自然不会去泌乳。现在“知道”了,自然就要多产一些奶水。
宝宝吃不饱睡不实——这部分是对是错就有待进一步确定了。因为宝宝如果是饿着的,那么按理说ta不该停下来吃奶。有逻辑上不通的地方,就说明既有因为没吃饱所以睡不实的可能,也有因为其他原因睡不实的可能,还有因为吃不饱和其他原因共同作用所以睡不实的可能。
怎么进一步确定呢?像这位妈妈,我们让她给宝宝喂顿奶,我们看看宝宝的表现,喂完之后,就让陪着来的姥姥把宝宝抱到护理间外面“喂奶粉”去了,我们在护理间里给妈妈做乳房护理。等护理完了,妈妈说,“一个小时了,我宝宝该醒了。”我们把姥姥叫进来,姥姥说:“孩子还睡着呢,睡得可好了。吃完你奶没喂奶粉,店里老师直接给哄睡放下的。老师比咱会哄,比咱会放。”
做对了睡眠安抚,宝宝吃不吃那90毫升奶粉都能睡好了。难道之前“不吃奶粉就睡不好”其实是个错误判断?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其实应该这样理解:大人不擅长哄睡,宝宝再不吃奶粉得不到吸吮奶瓶带来的安抚,那就睡不好了。
我们给妈妈和家里人做辅导,教她们怎样撤出乳房、怎样放下宝宝不会惊醒ta,怎样拍哄接觉特别促进睡眠,并且陪着她们练会。妈妈自己也体验一把喂完奶不喂奶粉也能让宝宝睡好,就明白“追奶没进展”原来不是卡在吃上,而是卡在睡上——和奶量完全无关的原因导致“追奶没进展”。
那么为什么喂点奶粉就能用“给吃”的方式来解决“卡在睡上”的问题呢?
越小月龄的宝宝,越需要安抚来辅助入睡。但是这位妈妈在喂完奶之后犹犹豫豫的撤回乳房,这个过程里宝宝就有点醒了,甚至嘴还要到处找找乳房;然后在把宝宝交给姥姥的时候,还有好多裹包巾、整理衣服、调整抱姿的动作,宝宝就醒来更多,还要哭几声;然后姥姥拍哄的节奏也不稳定,宝宝迟迟没法舒服进入深睡眠;睡得浅,自然也就不容易放下,何况放下的动作也让宝宝觉得明显离开了大人的身体,又是一次唤醒。这么曲折的入睡过程中,宝宝是很渴望得到有效的入睡安抚的,喂奶粉恰恰满足了这个需求。宝宝吸吮着奶瓶,连续的吸吮动作给了ta很大的安慰,让又困又累的宝宝睡实了。
这位妈妈开始追奶时的奶量缺口其实并不大,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每天少喂了三顿,所以很快就已经把奶量追够了,很Easy。之后只剩下不会哄睡接觉的问题,所以脱离不开奶瓶的辅助。然而她没找到减不掉这些奶粉的真正原因,没想到要解决睡眠问题,一直在对着奶量努力,这才进入了Hard模式,很累很累,又没进展。她Easy和Hard模式的分界线,就是没搞清楚宝宝不吃那90毫升奶粉就不睡这件事的原因。
每个妈妈Easy与Hard模式的分界线可能都不一样,但是性质都一样——奶少,或奶粉减不掉的真正原因没被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