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温州人因为政府不给优惠政策、国家不给投资、交通极其闭塞、教育落后、人才奇缺而自暴自弃,或者可以依靠政府的救助补贴,那么今天的温州一定还是贫困区,人们说起温州,会说起大凉山的孩子一样充满怜悯。但是温州人的文化传统比较讲面子,一个人若不努力会被人看不起,总体上讲,温州人还是比大多数内地人更刻苦勤奋的。
温州历史上多手艺人。因为土地少,只能到外地靠手艺谋生。所以靠这几把刀:
剃头刀——理发
菜刀——餐饮
剪刀——裁缝
抹刀——泥瓦匠
斧头——木匠
批皮刀——皮匠
民国时期,很多温州木匠和泥瓦匠下南洋,在新加坡打工。新加坡温州会馆里供的是鲁班像。温州会馆的纪念日,是鲁班先师诞辰。也有很多温州人去台湾做木匠。有些挣够钱回家,有些死在路上。当年下南洋打工,路途奔波的意外死亡有时候高达10%,在南洋染病死亡率也很高,所以能活着回家的,都是幸运的。
还有温州鱼元汤,也曾在八十年代在各地设摊。当年的北京夜市小吃一条街,就有好几个卖鱼元汤的温州人。
这些行业,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行业,也不需要什么高学历,但是都需要吃苦耐劳,或许还需要忍辱负重。
无论多穷,你都得积累。积累资金,积累人脉,积累技能。这是上一代温州人留下来的创业之道。一块地板,一个屋檐,都可以住宿。生活开支降到最低。
或许年轻一代觉得在大城市很无望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高消费是天经地义的,喝喝星巴克咖啡,聚餐花掉几百元,甚至偶尔出国旅游,都觉得这是必须的开支。所以他们永远被房租催逼,永远忙于应付各种消费,而无法从容。
一些温州前辈商人在创业积累之初的极端节俭。如果你能忍受他们那种苦生活,即使你税后收入五千,每月存下三千一定不难。
吃苦耐劳,时刻寻找机会,而不是抱怨生活艰难。摆地摊、做手艺、哪里有钱挣就背井离乡去哪里,这是当年的温州人。
不要被消费主义的宣传诱惑,如果您信消费主义,你就是把自己的钱交给比你更富的人,你永远没有资本积累。由于祖辈节俭的传统,温州商人不信奉消费主义,虽然他们也宣传消费主义挣别人的钱。
当得了老板,睡得了地板;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宁愿睡地板,也要当老板;
睡得了地板,才当得了老板。
除了不怕苦,还不怕死。因为危险的地方竞争对手少,挣钱的机会才多,虽然危险也多。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