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世纪始,英国陆续在北美大陆上建立了13块殖民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各殖民地经济蓬勃发展,日益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财政来源。到了18世纪中叶,由于连年对外战争,英国的财政日渐拮据。为此英国不断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此举自然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在经过一系列的摩擦与冲突之后,殖民地向英王“请愿”,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在当时的英国人眼里,任何挑战大英帝国权威的做法都是愚蠢的,更何况这一次的对手仅是自己的殖民地。因此英国不仅拒绝了殖民地的请求,反而还加重了对殖民地的压迫。
1775年,在争取“和谈”无果的情况下,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反抗英王。随后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赋予其“充分的权利和职权”。但实际上,大陆会议始终在限制华盛顿的军权,即便是严重干扰前线作战甚至是战败也在所不惜。在大陆会议看来,战争只是为了取得谈判的筹码,仗打输了可以谈判投降,但如果军队做大那就“麻烦”了。
理论上大陆军司令华盛顿可以指挥全部大陆军,但实际上每次战斗中华盛顿真正指挥的军队从未超过2万人。很多情况下各个殖民地的军队只受自己殖民地议会的指挥,而且各殖民地所出的军费也只限于自己的军队,谁也不愿意多掏钱养活别人的军队。大陆军士兵服役期也极短,服役期满后士兵们都迫不及待的退伍。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现在该轮到别人来出力了。到1776年底,华盛顿手下只剩下3000人的军队,而其中有半数人由于服役期满要求退役。为防止军队崩溃,华盛顿多次请求大陆会议延长士兵的服役期限,却一再遭到拒绝。
此外为了保证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大陆会议还成立“军事委员会”,做为大陆会议负责军事的机构,要求华盛顿服从大陆会议和军事委员会发布的指示和命令,定期汇报工作。大陆会议还成立了5人组成的“战争与军械委员会”来指导大陆军的作战行动。但这一举措却形成了两套指挥体系,致使军令不一,作战混乱。
大陆军的人事任命由大陆会议决定,但其在大陆军人事任命上存在严重问题。许多缺乏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和一心谋求私利的人混进大陆军,使大陆军本已低下的战斗力更加雪上加霜。1780年,大陆会议越过华盛顿直接任命盖茨为南方大陆军司令,结果导致南方军事上的惨败。由于大陆军的规模、资金、条令、物资供应等权力都由大陆会议严格控制,特别是在军费问题上,大家都不愿多掏钱,这使得在独立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大陆军从未得到过充足的物资供应,甚至有的大陆军士兵在冰天雪地里连双鞋子也没有。为此,在1781年大陆军的一线作战部队还曾发动过兵变,进攻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
华盛顿曾尝试对大陆军进行军事改革,以建立一支正规军。但大陆会议和各殖民地议会均反对华盛顿的改革。最后在华盛顿“没有正规军,注定要灭亡”的警告下,大陆会议才批准了华盛顿建设“正规军”的计划,但实际上仍没多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