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决策:取舍与优先级判断
海程
作者很神秘,没有留下信息
¥19.9元

简介

作者尚未书写全书简介

此小书在「一本册子」网站制作发行。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一本册子」公众号,发现更多精彩内容,回复【领书】免费领取热门好书

基本原理 1:决策的目的就是「取舍」和「轻重缓急」
决策最终的目的就是 「取舍」和「轻重缓急」
就意味着「取舍」,哪些事儿你可以舍弃掉,你这时才能真正取得一些东西
而你要取得一些东西 ,就需要有轻重缓急
在行上我其实最怕被应届生约,因为千奇百怪的问题被翻译以后是
「你能不能给我推荐个钱多活少离家近,行业增长迅速,业内著名,老板愿意手把手带,同事氛围好,工作岗位重要不干脏活,做不好还有人帮我扛锅」的工作
如果有这种好工作,你推荐给我怎么样?
一个战略的对立面不是没有战略、而是另一个战略
如果是一个「钱少活多离家远,行业萎缩,业内无名,老板讲福报,同事让你拿外卖,工作岗位天天干脏活,还有人甩锅」的工作,你愿意做?
所以战略的取舍是在「钱多活多离家远」和「钱少活少离家近」之间选的
投资也是一样,我每个月都会被问到推荐个「收益又高,还能立马取现,还安全」,每次我都会「你就买余额宝吧」,当然他们不满意,结果他们去选了 P2P
「收益又高,还能立马取现,还安全」的反面是「收益超低,10年取不出来,对方随时跑路」,后者的投资你肯定不愿意做吧。、
所以战略取舍,是在这两个还不错的战略之间选择。
贪心的想拿到所有的东西,最终哪一个都拿不到
取舍的内在游戏
我在生活中见过的大多个体、组织和公司往往都会犯「什么都想要」的错误;不舍弃一些东西,有限的资源会被大量摊薄
「什么都想要」意味着没有取舍、没有聚焦、没有资源的倾斜、没有反复的打磨和计算
所以最终结果注定是什么做不好。为自己制定一个准确的、有舍有得的战略是很重要的
我想起来一个小说里,主人公说的问题
他们正在纠结于5 个最重要的项目 但当时他们有18个重要的项目 我让他们砍项目 但他们只砍掉了一个项目 最终他们 把5 个项目的经历摊薄在18个上面 最后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战略没有取舍,执行中需要付出代价(反复的打磨和计算)
上学时,大家肯定做过连线题,如果你要连的线只有两三个,是不是很简单
但不幸的是:题目通常都是七八个起,你基础稍微不牢一点,连了个错题,那就是成倍出错
如果这些连线题,是想尝试的目标,但你对它他知之甚少,一大堆都没有探索过,几十个选项要连,是不是会错的离谱?做得出来才奇怪
在目标相对明确、选择充分简化以后,才能像两三题的那种连线题,不会出错。
案例:九宫格就没有取舍
我在看九宫格 、平衡轮的使用者,更多是工作强度没有那么高的自由职业者,二三线城市宝妈,这种方式适合养老,但不擅长达成关键突破
九宫格的预设是,工作强度并不高,所以才能兼顾这 8 个方面
你想一想你一年里面又要看几百本书,然后还要环游世界,每天还有有陪伴自己的时间,还要升职加薪,顺带父母妻儿,自己还要健身,并且投资也做的不错,还经常在社群里分享自己的想法
你想想这靠谱吗?
所以我经常遇到这种客户::15年要学英语,还健身,去欧洲旅行、工作升到经理,拉拉杂杂十几个目标,而再看他 16 年目标学英语,17 年还学英语,18 年 19 年还在学英语···
取舍的常见场景
1、人很多目标就只能二选一或者多选一:比如你又想不生小孩,又想有一个好看的女儿
2、时间/资源不够实现如此多的目标,最要命的是,有的目标可能是「假目标」
3、不同目标会相互削弱(比如又想身体好,又想躺着)
有了取舍以后的好处,当然就是不会被影响,参考《人生目的为何重要?》
取舍后,也有轻重缓急
为什么要有轻重缓急?一个人的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在工作是无限,但你的生命是有限的前提下,谁轻自然靠后,谁重自然靠前,不难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吗?
不论个人还是企业,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面对难打的关键目标时,他们不断的去解决周围零碎的小目标 他们的逻辑是,等我把周围清理干净以后,然后效率和可用时间够高,对主目标发起战略性进攻 但时常的状态是,三四年过去了,虽然每天过的很充实,还是没有发起战略性进攻,拿下目标 如果你不主动的去创造一大段整块时间,去发起战略性进攻,你永远都只会在它附近做非常边缘性的努力
怎么知道轻重缓急
当你看过足够多的书,你会觉得概念满天飞
当你想过回过头来,反思这些书时,你会发现很多概念在说一件事
你肯定听过四象限原则,其实它就是轻重缓急的海外版
第一象限:重要紧急,比如客户投诉 即将到期的任务 财务危机,你立即处理 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比如建立人际关系 人员培训 制定防范措施,拆解成长线的任务 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比如电话铃声 不速之客 部门会议,外包或者极度简化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比如上网 闲聊 邮件 写博客,直接拒绝
缓还是急是好判断的,因为什么时候事情很急,你看你自己,你老板、你客户、你周围的脸色就知道了
但难得是,孰轻孰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也给了读者一堆评断的重要性选项与参考标准:比如发掘新机会、规划职业前程等等,但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就比如,我要换一份工作,现在 A和B同时放在我面前
A:新兴行业、发展潜力大,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掌握一些新的技能,正常的福利水平;
B :普通行业,发展平稳,很多工作需要的技能,是你现在已经掌握的。高于行业平均福利,属于钱多离家近。
根据书上给出的判断标准,或许A更合适,因为发展前景大,是一个新机会。但是往往在操作过程中,大部分朋友会选B ,作为一个「社畜」,每个月的账单都够你头疼很久了,没有道理不选B。
但如果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对经济压力没有那么大,他会觉得,A真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职位。
生活和工作中,先做什么还是后做什么,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没有一个通用的模型解决所有人的所有优先级问题
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回到开头的例子,如果我的暖气片不修好,家里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北京的冬天,我多半会生病,然后会影响后面我一系列的生活和工作,那我肯定请假,等师傅到家把暖气片修好。
通过自己记录,习得轻重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