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演化史
丁倩玮
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注于一本正经地研究各种不正经的事。

简介

李银河老师说,婚姻制度终将消亡,你觉得呢?

此小书在「一本册子」网站制作发行。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一本册子」公众号,发现更多精彩内容,回复【领书】免费领取热门好书

当我说结婚时,我在说什么?
婚姻在诞生之初,就与爱情没什么关系。看似神圣的承诺,不过是无力照顾婴孩的母亲们,用放弃自由交配权的方式,为孩子争取一种叫“父爱”的东西。
从杂婚到一夫一妻制,婚姻一步步演化的动力只有一个——繁衍。

杂婚——彻底的自由
如果有一个社会,可以允许我们用任何方式爱任何人,甚至任何物,你会发自内心地向往吗?
大概在200多万年前,当人们跟猴子并没有太大区别时,这种彻底的性自由真的存在过。那时候,交配是一件特别自由的事。自由到什么程度呢?你目之所及的男男女女们都互为夫妻。也就是说,不管对方是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是弟弟、妹妹、儿子、女儿,只要你们互相看对眼了,就可以啪啪啪。除了异性,你还可以跟同性啪啪啪。除了人类,你还可以跟动物啪啪啪。总之,就是想啪就啪,啪得任性。
因为性关系混乱,那时候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养孩子的重任也即然而然地落到了母亲头上。不过还好,那会儿森林茂密,随便捡捡果子就能把孩子喂饱,所以养孩子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当妈的完全能自个儿搞定。
总体看来,杂婚时代的人们过着衣食还算无忧的自由生活,幸福指数可能真的挺高。
血缘家庭——好多爸爸,好多妈妈
自由而混乱的杂交状态存在了很久,直到家庭的概念出现。
最原始的家庭长什么样,我们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证据去复原了。但美国的有一位叫摩尔根的民族学家另辟蹊径,通过夏威夷原住民的亲属制度和群婚残余,倒推出了一种可能的存在——血缘家庭。
摩尔根发现,在夏威夷原住民的语言体系中,不会区分爸爸、叔叔和舅舅,也没有类似阿姨、姑姑的称呼。所有父辈的男性长辈都叫爸爸,女性长辈都叫妈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好多个爸爸,好多个妈妈。
据此,摩尔根推断,历史上的夏威夷人会按辈分对族人有一个划分,同一辈的兄弟姐妹间会互相通婚,但祖辈和父辈,父辈和子辈之间的婚配是被严格禁止的。
至于为什么要划分辈分,不少社会学家推断,这很可能是因为狩猎的兴起引发了年龄分工。
这是个什么逻辑呢?
在杂婚时代,人们只要在森林里采摘果子就能喂饱自己。这项任务实在是太简单了,小到刚学会走路的儿童,大到颤颤巍巍的老人都可以喂饱自己。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并不需要分工。
但随着气候变暖,森林变得越来越小,摘果子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生存需求了。所以,人类开始打猎。
但是狩猎并不轻松,只有青壮年男女团结起来,才有可能担负起这项艰险的任务。为了顺利完成打猎任务,人们就开始按年龄对族人进行了划分,慢慢地,辈分这个东西就形成了。
伙婚——为了优生
血缘家庭让人类有了辈分的概念,但依然有很严重的问题——近亲结婚。
我们现在都知道,近亲结婚会大大增加遗传病发病的概率。
早期人类也慢慢发现了这个规律。为了避免近亲结婚带来“劣质”后代,人们开始从外族人中寻找婚配对象,伙婚就出现了。
伙婚跟血缘家庭有一点很像,都是多对多的关系。但不同点在于,伙婚并不会发生在家族内部。通常是一个家族的姐妹们和另一个家族的兄弟们结合起来,互为夫妻。
伙婚,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优生政策”了吧。
对偶婚姻——男权兴起之前
对偶婚姻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有了男女间短暂的一对一关系。
在对偶婚制中,一个男人会有一个主妻,每个女人也都会有一个主夫。但不管主夫还是主妻,都是可以换的,而且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跟主夫、主妻之外的人发生性关系。
这种婚配方式是怎么来的呢?学界说法各异,有一种理论是,伙婚制下大家一起养孩子,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孩子们并不能被很好地照顾。
这就好像人来人往的街上有老人跌倒,所有人都会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很少会有人真的想到去扶。但如果街上只有一位路人,他就会认为扶老人是自己的义务。
为了明确权责,就需要一对相对固定的伴侣来照顾孩子,所以就出现了比伙婚时更固定的伴侣关系,也就是对偶婚制。
不过这时候,男人们只是搭伙帮忙而已。因为对偶婚姻中,人们是可以跟固定伴侣之外的人交配的,所以搭伙帮忙的男人也不能100%保证,自己帮忙照顾的孩子一定是自己的后代。
对偶婚制是过渡时期的产物,所以讲起来有一点点复杂,不过看完走婚制的案例,你就大概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来。
走婚制是对偶婚姻中的一种,现在依然存在于摩梭文化。
传统的摩梭社会中,男不娶,女不嫁。摩梭男女在篝火会或其他场合邂逅之后,会通过对唱山歌的形式来试探彼此的心意,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可以走婚了。
所谓走婚,就是男子于子夜过后,悄悄地到女子所住的花楼去,饮酒谈情,尽情享受鱼水之欢;次日,在女方家人未醒之前,男子就必须离开。等到双方感情稳定了,就会在村子里公开走婚关系,但公开后的男女,依然会继续“暮合晨离”的生活。
传统的走婚制下,女子可以更换不止一个走婚对象,尤其是在生孩子以前。但无论更换多少个走婚对象,每个女人最多只能生3个小孩,这些小孩跟随母姓,由母亲和娘家人共同抚养。
现在,在云南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走婚文化,但人们越来越少更换走婚对象,基本趋近于一夫一妻制了。
独偶婚姻——被创造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