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婚姻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有了男女间短暂的一对一关系。
在对偶婚制中,一个男人会有一个主妻,每个女人也都会有一个主夫。但不管主夫还是主妻,都是可以换的,而且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跟主夫、主妻之外的人发生性关系。
这种婚配方式是怎么来的呢?学界说法各异,有一种理论是,伙婚制下大家一起养孩子,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孩子们并不能被很好地照顾。
这就好像人来人往的街上有老人跌倒,所有人都会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很少会有人真的想到去扶。但如果街上只有一位路人,他就会认为扶老人是自己的义务。
为了明确权责,就需要一对相对固定的伴侣来照顾孩子,所以就出现了比伙婚时更固定的伴侣关系,也就是对偶婚制。
不过这时候,男人们只是搭伙帮忙而已。因为对偶婚姻中,人们是可以跟固定伴侣之外的人交配的,所以搭伙帮忙的男人也不能100%保证,自己帮忙照顾的孩子一定是自己的后代。
对偶婚制是过渡时期的产物,所以讲起来有一点点复杂,不过看完走婚制的案例,你就大概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来。
走婚制是对偶婚姻中的一种,现在依然存在于摩梭文化。
传统的摩梭社会中,男不娶,女不嫁。摩梭男女在篝火会或其他场合邂逅之后,会通过对唱山歌的形式来试探彼此的心意,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可以走婚了。
所谓走婚,就是男子于子夜过后,悄悄地到女子所住的花楼去,饮酒谈情,尽情享受鱼水之欢;次日,在女方家人未醒之前,男子就必须离开。等到双方感情稳定了,就会在村子里公开走婚关系,但公开后的男女,依然会继续“暮合晨离”的生活。
传统的走婚制下,女子可以更换不止一个走婚对象,尤其是在生孩子以前。但无论更换多少个走婚对象,每个女人最多只能生3个小孩,这些小孩跟随母姓,由母亲和娘家人共同抚养。
现在,在云南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走婚文化,但人们越来越少更换走婚对象,基本趋近于一夫一妻制了。